语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从何而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3-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在以清晰的目标指向引领着教师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前进。不少专家指出,课程整合能够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更好地服务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那么,在“核心素养时代”如何形成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整合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必不可少。

    常读常学是前提

    之所以要强调“读书学习”这一并不新鲜甚至有点陈旧的话题,是因为在当今,教师不读书少学习的反常态现象已成为常态。

    “分分分,老师学生的命根儿”,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教师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教师,在高考分数的重压之下,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我身边就有很多教师并不读书,上班时不读,放假了也不读;教育类的书不读,其他类的书也不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信息社会,教师仅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怎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读书学习之于课程整合、培养核心素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一门课程都对应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是一串不断发展、各具特色、相互关联的活动链键。语文课程涉及语言学、语用学、文章学、文艺学、阅读学、写作学、口语交际、言语行为、思维科学甚至数学、物理、天文等多方面的理论与规则,每一门类的既有成果都会对语文课程教学有帮助和指导作用,能否适时、适度地引进读书学习中掌握的新成果,用于教学实践中,决定了教学境界的高远与否。

    读书学习的另一重要意义就在于提升教师对知识与课程、教育与教学等宏观理念的认识水平。如果语文教师仅仅从分数功利、交流工具、政治教化的视角来看待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就会异化为“以考代教”和“语言游戏”。因此,只有教师通过读书学习有了较高的宏观理念,深入理解和体验课程素材中所蕴含的人情、事理、物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略汉语的魅力,体味作品的情思,感悟生命的意义,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感受到文化的熏染和视野的扩展,在语言文化的长河中走向“全面发展的人”。

    协作互助是关键

    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是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整合需要教师间相互协作,构建教育共同体。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通过教师间生活经验、专业经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对话,实现教师间的社会认知和经验的资源共享、实践性的知识共享,才能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质,探索整合型学科体系。

    如何构建教育共同体?一是要理念同步。即教师间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标和行为规范,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评价目标。二是要课堂开放。要真正做到不受限制的“推门听课”,语文教师相互开放课堂,也可以走进其他学科课堂,使每个教师甚至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知识整合、学科利用、方法互补的反思和研讨的案例。三是要资源共享。中学教师群体资源有限,我们可以邀请大学教授、政商名人、各领域专家学者、学生家长、社区市民代表、优秀大学生来校与教师、学生交流,共享人力资源。中学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校园环境资源,这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引进社区、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和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资源。各种资源的有效共享,让语文课程成为学生、教师、社会三位一体的成长园地。

    强执行力是核心

    对语文教师来说,执行力就是理解执行、贯彻落实国家、学校语文课程的能力,尤其是语文课程整合的能力。要想达到理想的课程整合结果,必须对执行过程进行细致管理。有什么样的过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只有控制过程才能控制结果。

    过程管理重于结果管理。怎样才能形成强执行力?一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常读书常学习、协作互助的激励机制,奖优罚劣,让善读书勤学习、协作互助整合课程的教师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广的发展平台。二要构建绿色评价,多方面、多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帮助教师从多角度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课程整合水平。三要打造和谐研修环境,建立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资源共享的共同体系统,着眼于课程整合,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完善的激励机制、绿色的评价体系、和谐的研修环境形成优质的课程整合氛围,成为教师提高课程整合执行力的强大牵引。

    (作者纪宏涛,系湖北襄阳五中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草街上的教育智慧     下一篇:我亲历的开国大典